在消费级加密赛道创业:那些没人告诉你的事
原标题:What mom hasn't told you about building in consumer crypto
原作者:Mac Budkowski
来源;kanfa
编译:Zhou, ChainCatcher
由于原文篇幅过长,编者在尽量不改变作者原有逻辑的前提下进行了编译。
过去两三年,很多人把增长与PMF挂等号。但在消费级加密(consumer crypto)赛道里,这条等式最容易失效:你看到的增长,可能只是投机、口碑支持或周期红利的放大镜。真正决定生死的,是留存与真实使用动机,以及你能否在一个小而碎、被代币与僵尸项目不断分流注意力的市场里,跑出稳定、可复用的信号。
一、信号为何会失真?
1)营收也可能是“假阳性”
Farcaster 推出 Pro 订阅后,24 小时收入超 100 万美元。听上去像 PMF,但细看数据:近半购买者粉丝不足 100 人,与“重度用户定位”并不匹配。原因之一是投机动机——早期买家第二天拿到约 600 美元空投回报,24 小时 5 倍。结果是:钱进来了,验证未必进来。在加密环境下,这类外源激励随时会让仪表盘看起来很亮,却对产品价值本身贡献有限。
2)善意的付费,不等于真实需求
Kiwi 在早期要求购买 10 美元 NFT 通行证,自然增长拿到了一批付费用户,包括名人。但事后复盘发现,相当一部分人出于朋友支持、价值观认同,或花网络钱不心疼。也就是说,付费不等于留存,更不等于核心价值命中。
3)周期红利是把双刃剑
如果你在 2020 年做 NFT 交易所,可能自然被浪潮推着走;但 2025 年重复同样的路,环境就完全不同。当你的曲线踩到外部热度(而非产品内生价值)时,涨得越快,回落也可能越快。
4)注意力被劫持
加密世界里存在大量僵尸项目,创始人退出社区,用户还守着 Discord 与代币叙事,不愿迁移注意力。...